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501阅读
  • 12回复

边城摆渡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彭苑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10-24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便有一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是沈从文的《边城》开篇第一句话。茶峒,这个湖南西北边陲的小镇也因《边城》而闻名。

《边城》中翠翠的爷爷就是茶峒镇“拉拉渡”的船工。“拉拉渡”是湘西一种独特的过渡方式,不靠划桨,不靠撑篙,全凭一只带凹口的木棒在一条贯通两岸的铁丝上一来一回就可以将一船的乘客送达彼岸。

如今,守望在渡口的早已不是小说中的翠翠的爷爷,而是63岁的廖宗明老人,廖老汉在清水江上已经摆渡了十几个年头。由于清水江上桥梁较少,所以对于沿岸的居民来说拉拉渡是一种重要的出行方式,即使在淡季里,廖老汉每天也要靠着这根带凹口的木棒摆渡上百人次。这十几年里,他自己也数不清手里的那根木棒,在这条不足百米宽的清水江上挥动了多少次,摆渡过多少人。

对于两岸的居民,拉拉渡是一种便利的交通工具;对于慕名而来的游客,拉拉渡是沈从文笔下那独特的湘西风情;而对于廖老汉来说,拉拉渡是自己赖以为生的饭碗。

渡口实行以渡养渡政策,收上来的票钱除了用于渡口的养护之外,其余的就是支付渡口4位船工的工资。无论淡旺季,船工的工资都稳定在700元,旺季的时候多赚一些,就存下来留在淡季的时候发工资。由于收入并不丰厚,所以摆渡人大多是像廖老汉这样的老年人,即使是最年轻的也是40多岁的中年人。

小图 | 大图 图片

  • 边城摆渡人|艺苑杂谈 - 素兰基金会
  • 边城摆渡人|艺苑杂谈 - 素兰基金会
  • 边城摆渡人|艺苑杂谈 - 素兰基金会
  • 边城摆渡人|艺苑杂谈 - 素兰基金会
  • 边城摆渡人|艺苑杂谈 - 素兰基金会
离线杨秀春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10-24
高中的时候,因为读了《边城》,对茶峒心生向往,心想高考结束后一定去看一看。谁知道10年过去了,至今也还没去过。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离线王涛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10-24
啊~~~看到这个特别感动,原来有些东西我们还保留着,不过,我们确实遗失了太多
离线龙知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10-25
以前到乡里看到过有这船和拉环
没想到现在还有这样的老人在 挺不容易的
离线彭波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10-26
师兄去边城写生了?
    偏爱天才与疯子,
    觊觎一夜暴富或突然猝死,
          梦想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离线汪涛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10-30
边城,去看过一次,但是太冲忙了,也没体会到什么。可能是当时还没走出湘西,
感觉不到什么差异吧。但是那里的青石板街,以及青石板街上走过的姑娘,却一
直藏在心底
离线翟艳妮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10-31
很喜欢《边城》,也很喜欢《血色湘西》,喜欢凤凰,喜欢那里的石板路。
离线梁静夫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10-31
这地方我好像去过,不记得了,不过《边城》我是看过了的
离线肖伟平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10-31
这篇文章,有点折服,很不错,话语不多,但是觉得有些艺术气息,我也很喜欢边城的描写,摆渡,在酉水旁边,曾今是一景,现在,正在变成了机械船,哄哄的声音,没有哗哗的水声有感觉。
离线彭灵华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11-08
引用第1楼杨秀春于2011-10-24 18:10发表的  :
高中的时候,因为读了《边城》,对茶峒心生向往,心想高考结束后一定去看一看。谁知道10年过去了,至今也还没去过。


我到不是读了边城,而是以前常常听母亲说起,一直也想去看看,可惜也是至今没去!
坚持不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