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课选了佛学导论,老师要求看一部电影《春去春又来》,我觉得还挺好看的。
《春去春又来》将影片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对应小和尚人生的四个阶段。然后冬去春来,小和尚变成老和尚,进入新一轮轮回。
我一直在想,小和尚的悲剧轮回是必然的吗?他的杀妻悲剧是业报,春天贪玩杀生和夏天放纵淫欲的业,导致了秋天的果,就像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春夏秋冬的轮回不可改变,而电影并没有告诉我们,人生的轮回是否可以打破,新的小和尚会不会重复这个悲剧。《佛说造塔功德经》写道:“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在原著中,怀孕的宫女因缘投水自杀是故事的开端。生命不停旋转在轮回之中,并没有某个外力操控,也不是自然而然这样的,都是因缘作用的结果。然而因缘不可得,不可求。因缘的不可把握增强了人生的悲剧意味。
电影中的佛法世界是一个封闭的世界,物质以生和灭的形式在其中流动。水是因缘的缘起,也是电影中佛法世界和外界的屏障,贯穿了全剧始终。这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南怀瑾先生的《禅海蠡测》中写道:“如波返于水,力止不流。然此犹为小乘之造诣。大乘者,了知全波是水,全水是波。波水之成坏,虽曰借因缘之所生,而缘生终灭,灭返于空。”
影片比较消极的一点是没有提供新的可能性。世外桃源般的佛法世界,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老和尚自焚暗喻着世界的封闭,没有带来希望。新的小和尚在新的春天将石头放进小动物的嘴里,重复种下了业。很遗憾,电影的结构没有体现拯救和超越,小和尚逃不过犯下罪孽的命运。人生的一切苦和罪都是必然,人类挣扎在轮回中。影片中展示的轮回是一个封闭的完整的圆,没有任何突破口。
有人认为,传统的佛教说理中,对待“业”,是避免、消弭的态度。而《春去春又来》中对“业”在“悟”的过程中的作用则是持肯定态度。有“业”才有“报”,“报”使人身心得切实感受,由此发生对“开悟”的牵引以及对“圆满”的向往与心理行动。顺从本性即是入世,经历了“业”之后方能开悟。这便是金基德的“入世”佛理。
或许金基德想体现的是人必须经过苦难罪孽才能领悟禅意,所以老和尚才放任小和尚与女子的情欲发展。可是我还是认为这样设计未免太沉重,找不到一点希望。特别是这样的循环轮回的结构,更加悲剧。
小和尚、老和尚、新的小和尚这三个人物实际上是一体的,共同指向人生的过程。新的小和尚交代了小和尚的出身,小和尚则交代了老和尚的从前。所以电影中的时间是静止的。佛教提倡平静,平静就是时间静止,不沾染万物,不损耗能量。“(所谓)时者,谓于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续转故,若此因果已生,已灭,立过去时;此若未生,立未来时;已生未灭,立现在时”(《杂集论》卷九)。佛法中的时间不是事件的顺序,而是因缘的表征。轮回,其实就是时间的动态静止。
总而言之,《春去春又来》中封闭的空间和静止的时间很典型地表现了轮回思想,同时也固定封闭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