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534阅读
  • 6回复

春去春又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肖惠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2-05-28
公选课选了佛学导论,老师要求看一部电影《春去春又来》,我觉得还挺好看的。
  《春去春又来》将影片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对应小和尚人生的四个阶段。然后冬去春来,小和尚变成老和尚,进入新一轮轮回。
我一直在想,小和尚的悲剧轮回是必然的吗?他的杀妻悲剧是业报,春天贪玩杀生和夏天放纵淫欲的业,导致了秋天的果,就像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春夏秋冬的轮回不可改变,而电影并没有告诉我们,人生的轮回是否可以打破,新的小和尚会不会重复这个悲剧。《佛说造塔功德经》写道:“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在原著中,怀孕的宫女因缘投水自杀是故事的开端。生命不停旋转在轮回之中,并没有某个外力操控,也不是自然而然这样的,都是因缘作用的结果。然而因缘不可得,不可求。因缘的不可把握增强了人生的悲剧意味。
电影中的佛法世界是一个封闭的世界,物质以生和灭的形式在其中流动。水是因缘的缘起,也是电影中佛法世界和外界的屏障,贯穿了全剧始终。这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南怀瑾先生的《禅海蠡测》中写道:“如波返于水,力止不流。然此犹为小乘之造诣。大乘者,了知全波是水,全水是波。波水之成坏,虽曰借因缘之所生,而缘生终灭,灭返于空。”
影片比较消极的一点是没有提供新的可能性。世外桃源般的佛法世界,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老和尚自焚暗喻着世界的封闭,没有带来希望。新的小和尚在新的春天将石头放进小动物的嘴里,重复种下了业。很遗憾,电影的结构没有体现拯救和超越,小和尚逃不过犯下罪孽的命运。人生的一切苦和罪都是必然,人类挣扎在轮回中。影片中展示的轮回是一个封闭的完整的圆,没有任何突破口。
有人认为,传统的佛教说理中,对待“业”,是避免、消弭的态度。而《春去春又来》中对“业”在“悟”的过程中的作用则是持肯定态度。有“业”才有“报”,“报”使人身心得切实感受,由此发生对“开悟”的牵引以及对“圆满”的向往与心理行动。顺从本性即是入世,经历了“业”之后方能开悟。这便是金基德的“入世”佛理。

或许金基德想体现的是人必须经过苦难罪孽才能领悟禅意,所以老和尚才放任小和尚与女子的情欲发展。可是我还是认为这样设计未免太沉重,找不到一点希望。特别是这样的循环轮回的结构,更加悲剧。
小和尚、老和尚、新的小和尚这三个人物实际上是一体的,共同指向人生的过程。新的小和尚交代了小和尚的出身,小和尚则交代了老和尚的从前。所以电影中的时间是静止的。佛教提倡平静,平静就是时间静止,不沾染万物,不损耗能量。“(所谓)时者,谓于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续转故,若此因果已生,已灭,立过去时;此若未生,立未来时;已生未灭,立现在时”(《杂集论》卷九)。佛法中的时间不是事件的顺序,而是因缘的表征。轮回,其实就是时间的动态静止。
    总而言之,《春去春又来》中封闭的空间和静止的时间很典型地表现了轮回思想,同时也固定封闭了它。

离线杨秀春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5-29
这电影我上大学时看过,看了让人有所思考。还看过一部日本的经典电影是《楢山节考》。既然你们研究这些,很建议你看看《楢山节考》。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离线刘格斯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05-29
真好,一下可以得到两部电影看了
刘格斯
离线梁静夫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05-31
中文系威武啊
离线彭灵华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06-03
下次想看电影的时候就看你俩介绍的这两部吧
坚持不懈
离线王江雷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2-06-29
佛教真是博大精深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离线刘承儒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2-06-29
我有一个玩的特别好的哥们,对佛学研究很多。我自己内心想法很多时,他总是开导我,但有时候很害怕和他那么交流,因为佛把人生看得太透,人的劣根性很容易去拒绝接受。
人生,总是会对什么东西过敏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