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刚刚结束微观经济学考试,从考场走出来同学们的表情都很凝重。经济学是我们班主任的课,也是我们学经济的主要专业,考不好谁都难受。所以我这两周以来,里里外把一本两百页的书翻了很多遍,书上的习题,老师布置的题目每一个都反复做了好多遍。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次十拿九稳的考试,结果没想到这次经济学却成了我最没把握的一科,也是很多人都没把握的一科。题型出了问题~
由于事先老师并没有说明题型,大家都是跟据说后习题来做题。书上的习题绝大部分都是计算题。老师平时布置的作业也全部是计算题。所以我一头扎进了题海里。考试前一小时还在做,生怕出差错。结果经济试卷发下来的时候,谁也没想到,概念题,简述题,案例分析题居然占据了40多分。
很多人包括我一下就蒙了。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三种题型我们学习过程中,从来没做过相似的题。40多分啊!
如果换做管理学的话,出这么多主观题是很正常的。但是经济学的话未免太偏了。很多同学出门就开始纷纷议论老师不是,有人还找老师抱怨。但老师却说:题不是她出的,她不清楚。不过只要认真复习,绝对会。
真的是这样的吗?老师平时出题应该做为考试的一项指标吧,从来没出过相类似的题。是的,概念题书上有定义,简述题书上有原理,分析题也可以用书上的原理做解释。管理学原理够多吧,我基本背的八九不离十,但是经济。谁会想到整日做计算的课程,会随便抽几个原理来要你分析?虽然比管理少,但真正去背的人十个只有一个。
迷迷糊糊的答完题后我就在想,这究竟是我们太懒惰?还是老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