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430阅读
  • 7回复

(转载)人们为何对“三俗”文化又爱又骂(不算发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郑志龙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8-28



以下是在QQ腾讯中看到的一篇文章,觉得它很好。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关于一个名族支柱的东西更应如此。感兴趣的同学,不妨认真看看。



  【摘要】现在的低俗文化,已经到了俗不可耐,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三俗”风为什么会盛行,要深刻总结,但要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还需反思它的另一面——我们的主流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正文】人们对低俗文化又爱又骂
  47.6%受调查者选择了“十分厌恶,主动抵制”;73.6%受调查者认为“主流文化缺乏现实关怀”。
  文化乱象中的主流困境
  盲从的大众被裹挟着“娱乐至死尚不休”,逐渐淡化了文化中的敬畏感、羞耻心和审美精神。
  市场“缺位”导致文化饥渴
  过度的市场化导向以及利益驱动使得大众文化实践出现了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感**望的泛化、主体人格的异化和精神价值的消解。
  功利主义与拜金教
  美国“黄色新闻”潮的中国启示
  谁“绑架”了主流
  其实,我们的这个社会,我们的这个时代,上下各阶层,都是非常开放、包容的,倡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多样,为的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今天,我们为什么如此高调地反“庸俗、低俗、媚俗”,是因为现在的低俗文化,已经到了俗不可耐,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不反对这股逆流将造成社会主流价值错位、人们思想混乱、文化发展方向迷失的严重后果。
  “三俗”风为什么会盛行,要深刻总结,但要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还需反思它的另一面——我们的主流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主流,一是“主”,一是“流”,只有被大众所接受,才成其为“主”,只有与时俱进,注重流变,才成其为“流”。主流从本质上讲,是大众认可、时代铸就的。同时,主流只有占领了道德和舆论的制高点,承载社会主流价值观,才能真正起到引领作用;只有让普罗大众都消费得起,大俗大雅,雅俗共赏,才能更好地被大众所接受。
  人民论坛杂志调查显示,当前主流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73.6%的受调查者选择“主流文化缺乏现实关怀”,54.3%的受调查者选择“宣传的多,说教的多,难以打动人心”。主流文化所存在的问题,使其在个性化文化消费趋势面前,引导力不强,甚至主动跟风,大有被逐渐边缘化的危机。
  主流为什么会边缘化?人民论坛杂志的采访调查发现,主要是因为主流文化受多重因素的绑架,比如受利益化的市场左右,被新媒体撵着跑,被自我思维僵化禁锢等。更进一步说,假如主流文化不能从内容上保持先进性和普适性,从形式上增强其产业性和扩张性,从传播手段上增强科技化、多样化,从表现形式上提高亲合力和整合力,还没有摆脱文化对权力依靠的习惯思维,还没有养成走下圣坛、走进民众、贴近民心,被民众认同的文化自觉性,就很难成为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支柱。
  主流文化究竟被哪些因素绑架?为什么受这些因素绑架?主流文化如何大众化、时代化?本期特别策划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分析等,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文中许多精彩观点给人以新的思考。
  当前,社会低俗文化泛滥,如凤姐、马诺、伪娘等都成了众多媒体追捧的“明星”,其承载的错误价值观经由各种途径和方式在社会大众中持续发酵,导致了人们的思想混乱、价值错位、文化迷失。
  近日,中央提出反对“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可谓正当其时。一种错误的社会价值观之所以得以泛滥,原因在于主流价值观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或这种主流价值观没有很好地为民众所接受。
  因此,在反“三俗”之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主流文化重塑问题。那么,低俗文化流行,究竟凸显了主流文化怎样的发展难题?人们对主流文化的态度如何?又是如何看待低俗文化流行的?主流文化如何重塑?等等。人民论坛杂志联合人民网、新浪网、人民论坛网进行了网络调查,网络调查人数7866人;同时,人民论坛杂志书面调查了1450人,本次调查总计9316人。
  人们对低俗文化又爱又骂
  ——47.6%受调查者选择了“十分厌恶,主动抵制”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艾芸 杜美丽
  “您对低俗文化的态度如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7.6%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十分厌恶,主动抵制”;20.3%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反对低俗,但也偶尔参与”;17.4%的受调查者认为“低俗文化可有可无,与我没有多大关系”;14.7%的受调查者认为,只是“一种娱乐方式,经常消费低俗文化”。
  由此可见,从总体上看,人们对低俗文化又爱又骂。为什么爱低俗文化?主要缘于低俗文化往往能消解压力,给人感官刺激;为什么骂低俗文化?主要在于低俗文化颠覆了人们的价值观、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且混淆文化视听。
  专家指出,文化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俗文化和雅文化。俗文化是大众的,雅文化是小众的,又称庙堂文化。俗又可分为通俗和低俗,低俗与通俗不同,它违背人类理想追求,靠拢卑下的本能冲动,其没有艺术可言的表现和没有思想的内容,对于人的精神健康有危害作用。
  通过什么样的作品来娱乐大众,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其实,娱乐休闲和提倡高尚的文化生活并不对立。人民论坛记者采访调查发现,“增长知识、提高修养”和“消遣娱乐,放松心情”,是人们文化消费最主要的两个目的或者标准。为此,非常有必要把那些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与那些主张功利主义、宣扬性和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观的文艺作品区别开来。更进一步的是,我们应当提倡用主流文化来娱乐民众。
  低俗文化流行泛滥,除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人性的扭曲和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外,与主流文化的吸引力和引导力不足关系密切。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5.8%的受调查者表示,“主流文化不吸引人,大众只能‘被低俗’”。
  所谓主流文化,一般是指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于主流文化的态度如何呢?本次采访调查结果显示,35.3%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喜欢,心向往之”,45.6%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厌恶,有意规避”,15.5%的受调查者选择了“没有主流的概念,会比较喜欢跟风”,2.6%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不好说”。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主流文化的某种缺失。专家表示,当下,主流文化往往采取固守阵地的做法,思想观念僵化、内容虚化、表现形式居高临下,发展方式上存在权力化、内卷化的自残现象。面对文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消费趋势,主流文化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应对,有被逐渐边缘化的危机。
  主流文化边缘化现象严重
  ——73.6%受调查者认为“主流文化缺乏现实关怀”
  “您认为主流文化边缘化现象是否严重?”本次人民论坛记者采访调查发现,55.7%的受调查者表示“严重”或“比较严重”,其中21.2%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严重”,34.5%的受调查者选择“比较严重”;另外有26.3%的受调查者表示“一般”;9.7%的受调查者表示“不严重”;还有8.3%受调查者“说不清楚”。
  主流文化边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价值观传播面临的挑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和功利主义的社会价值观,本来是
  社会发展和进步所采用的策略和工具,如今却变成了目标,物质追求成了人们的第一追求。当社会价值观发生扭曲的时候,主流文化“不吸引人”,高雅文化普罗大众消费不起,甚至有些主流文化也开始被“三俗”风所控制,发挥不了正确的价值引导作用。
  “您认为当前主流文化面临哪些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73.6%的受调查者认为“主流文化缺乏现实关怀”;54.3%的受调查者认为“宣传的多,说教的多,难以打动人心”。
  由此可见,主流文化难以吸引大众,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宣教太多,缺乏现实关怀,对社会现实问题关注不够,表现形式不够贴近民生。在大众文化娱乐化的裹挟之下,主流价值观引导乏力,影响力弱化,难以招架低俗文化的冲击。
  专家指出,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有两种,一种是情感和观念方面认同表达的需要,具有自我肯定和实现的功能;另一种是情绪和心态方面宣泄调试的需求,属于消费性的感官体验与满足,而这两方面的需求同时受到个人信仰和社会现实功利的影响。当主流文化不能满足第一种文化需求的时候,第二种文化需求就会有广泛的市场和人气。
  还有43.8%的受调查者认为“相关工作者迫于市场压力,主动‘被低俗’”。市场经济,大浪淘沙,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低俗文化大行其道,某些搞低俗文化者赚得盆满钵满,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上的一些文化艺术部门,因固守传统,思维僵化,转型艰难,生计堪忧,为此主动投入“低俗”的怀抱。甚至连一些地方政府,也难脱低俗之风,比如曾经引起较大争议的某城市的宣传口号“一座叫春的城市”,还有西门庆故里之争,等等。
  另外, 41.2%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主流文化缺失鲜明的价值诉求”,24.2%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主流文化没有与时俱进”。
  主流文化如何重塑
  ——“主流文化主动融入大众”占63.6%,排在第一位
  “您认为主流文化重塑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调查结果显示,66.7%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媒体应该提高自律,主动拒绝为低俗文化提供平台”,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主流文化大众化,
  让普通民众乐于消费”,占受调查者的58.5%;另有46.8% 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加大对低俗文化提供者的惩处和监管力度”;而选择“每个人积极响应国家抵制低俗之风的呼吁”的只占到受调查者的23.4%;选择“其他”的占到9.3%。
  媒体应当拒绝为低俗文化提供平台排在了第一位,可谓意味深长。当前“注意力经济”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媒体媚俗为低俗文化的泛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流文化的重塑,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主流文化大众化,让普通民众乐于消费”排在了主流文化重塑的第二位,那么应如何增加主流文化的大众接受度呢?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选择“主流文化主动融入大众,而非高居庙堂”的占63.6%,排在第一位;选择“加强主流文化创作的引导,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占55.5%,排第二位;而提倡“主流文化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改变传统面貌”的占49.3%,排第三位。
  主流文化大众化,才能真正成其为主流。假如主流文化不能摆脱对权力依靠的习惯思维,难以养成走下圣坛,走进民众,贴近民心,被民众认同的文化自觉性,就不可能称为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支柱。
  而监管和惩罚作为重塑主流文化的方式之一,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法,是“堵”而不是“疏”,是“破”却没有“立”。在没有对主流文化的忠诚和信仰的情况,希望每位民众主动抵制低俗,就像要求民众无理由地绝对服从一样,已经不太现实。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表示,中国反低俗,应当借鉴美国应对“黄色新闻潮”的经验,而美国新闻媒体主动抵制低俗的行为,以及他们所推崇的道德自律和职业精神值得中国媒体人借鉴。
  总之,低俗文化大行其道,凸显了主流文化存在的发展难题。主流文化大众化,成为了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新课题。要想低俗文化被“破”,主流文化就必须“立”起来。
  文化乱象中的主流困境
  作者: 范玉刚
  文化就像女人的裙子不但五颜六色,还是五花八门
  当下,文化就像女人的裙子不但五颜六色,还是五花八门。一方面,大众的文化消费越来越多元;一方面却在某些强势媒体的主导下越来越趋向猎奇、盲从和跟风。认同越来越受制于消费而呈现多元化取向,在引导大众或强化大众的认同方面,主流文化的力量显得有些弱或力不从心。
  这种弱使人联想到近来的名人故里之争,甚至个别地方还出来争抢所谓西门庆的故里,把早被历史淘汰的文化垃圾抬出来招摇过市。不能不令人痛惜主流文化引导的乏力和对国人甚至地方政府文化见识的担忧!曾几何时,有着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国度竟然被文化赝品、文化盲从所笼罩,在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日益凸显的今天,不能不令人唏嘘不已!多元文化格局中主流文化引导力的弱化,使得一些“另类”文化“越位”凸显,一些存在于个体私人空间中的“另类”原本无碍,但它从边缘的私人空间跻身公共空间且僭越主流文化的位置,借助一些强势媒体的炒作张扬其价值观就要值得警惕了。
  大众媒体不能成为“把无耻当可爱、把隐私当噱头”的低俗价值观放大的公共平台。主流价值恰恰应在这种润物无声的娱乐中浸润人的心灵,走入大众的心底,在娱乐中融入主流价值,在不失节目的娱乐性中彰显主流价值观,这样的娱乐节目才有可持续性。
  对低俗文化的评判也决不单纯是道德领域的事,而是关乎公共空间的价值引导!需要警惕的是乱象的蔓延和对大众的裹挟,以至于形成某种强势的杂音:出格的言论被看成“率真”!使本来在公共空间受到否定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获得展示的“合法性”。造成乱象的原因很多,社会的深层矛盾,人性本身的复杂性,但主流文化应对时潮的无力和价值诉求的模糊,助长了乱象的泛滥,使其越出界域受到盲从大众的追捧,在全媒体时代形成强势影响和轰动性效应,进而对公众的承受力形成挑战。主流文化是民族精神家园中的森林,在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中它要担负起价值引导功能,只有以自身的强力和鲜明的价值导向“让文明健康成为文化主流”才能真正抵御低俗之风。
  主流文化在时潮面前失语,为什么不受大众的欢迎,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低俗文化的流行,折射出主流文化缺失明确的价值诉求和清晰的价值观。披着时潮外衣的相亲节目乱象使一向“开放”的外国媒体也认定中国的相亲节目“跑偏了”,连老外也被拜金论“雷”到了:这是吸引眼球的噱头?还是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反映?招骂可以成名,如今已成为许多才艺平平的人出名的不二法门,在某些大众传媒的蛊惑下,但凡被骂过的人都借机出了名成了明星,制造“宝马说”的拜金女还被某电视台拉去当主持人,这是为哪般?靠低俗的招骂伎俩走红于大众传媒,这是何等的荒唐!由娱乐而至愚乐,主流文化不断被低俗文化侵蚀着,导致社会中价值观的扭曲,在娱乐的追逐下,一些“另类”横空出世受到追捧。
  对大众来说,被时潮所裹挟、盲从低俗也许是不经意的,甚至无可厚非,问题是主流文化如何对盲从低俗作出有效的引导?主流文化明晰的价值观应成为社会的一个尺度,而不
  是相反,主流文化(包括主流媒体)被时潮裹挟着炒作热点,致使某些界域内的大众文化一时间成了主流文化的榜样,这些原本是主流文化要引导的对象反而使主流文化成了它的注解或在时潮面前失语。缺失鲜明的主流价值观,玩擦边球游戏,使得一些大众传媒在如何担当社会责任、如何捍卫公共权利、如何坚守道德底线等方面一再退让。多元文化思潮激荡中,主流价值诉求的模糊和大众媒体的扰乱视听,使主流文化中的价值引导力不强、声音弱小,诱使大众认同时潮的影响。
  不是说主流文化不要娱乐,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不能缺失娱乐,而是说娱乐中不能不负载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如今在娱乐中张扬的多是一些非主流的东西,一向被媒体津津乐道的商业大片不也是内容空洞价值诉求模糊吗?甚至以“东方情调”迎合西方目光的“凝视”吗?我们要反思反映主流价值观的节目,为什么不受大众的欢迎,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在娱乐节目中融入主流价值不是要否定娱乐性,没有了
  娱乐节目怎么办?但不能任由“娱乐至死”。在娱乐中融入主流价值是自然而然的,这正如美的生成不是外在的,美化生活不是美的点缀和扮饰美的流行,大众在娱乐中对主流价值的体认也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方面好莱坞、韩剧都是可资借鉴的案例。
  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乏力和影响力的弱化,需要重塑
  首先,主流价值要清晰鲜明,要让大众在文化消费中有真切的感知。其次,要让大众认识到娱乐不能偏离人的本性和基本的价值尺度。主流文化不能以僵化的宣教面孔来败坏大众的胃口,一个人的真实道德和信仰不能从一些道德律令中抽象出来,也不能靠宣教来灌输,它以个人感悟为基础,以日常生活的自觉践行为内核,在社会层面形成某种共识,由拥有不同利益、价值的人们“共享”。主流文化中价值观的不清晰,低俗文化的盛行,使大众模糊了应当的价值诉求。结果,在各种乱象中看到的是引人注目的道德滑坡、底线的一再后移、精神沙化、人格矮化,这与主流文化中缺失鲜明
  的价值诉求,以及在多元文化思潮博弈中主流文化的自我调节、自我调适功能弱化,难以在舆论信息高地和道德价值高地产生强势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无关联。致使盲从的大众被裹挟着“娱乐至死尚不休”,逐渐淡化了文化中的敬畏感、羞耻心和审美精神。
  低俗文化的流行,折射出主流文化的价值贞立和价值评判力的弱化。文化失序现象的泛滥表征着主流文化难以招架乱象丛生的低俗文化的冲击!主流文化的无力使其在多元文化思潮博弈中难以实现对乱象、文化失序的纠偏和遏制,主流文化的某种自说自话、价值的空洞化,使得正面价值难以实现人群的全覆盖,在消费层面拥有强势话语的大众文化除了力挺文化消费的多元化之外,还引导着大众对感官娱乐的平面化价值的追逐。因此,主流文化要以敏锐的洞察力,以文化的形式把价值观植入日常生活、植入人生、深入人心,使之成为生活中的自觉选择。
  在当前的文化产业热中,尤要谨防以所谓产业化之名,以商业维度侵蚀文化的价值维度。我们要洞察到现实中这些抢眼球的节目把严肃的话题作为娱乐的噱头,旨在赢得收视率和广告收入。发展文化产业主流价值不能缺位,主流文化的缺失必然使非主流的价值观充斥其中。这就不难理解,在跟风的盲从中为何观众和媒体一方面对脱轨的“拜金”言行和明显的缺乏科学常识的现象表示不满,却又沉浸其中盲从的追捧使其走红,成为电视节目的嘉宾和媒体炒作的对象,甚至成为赚取大众钱财的知名的公众人物。主流的真的精神的缺失必然使假的空的填塞其中。
  文化的无序、失序现象扭曲了社会的主流价值,颠覆了人们持守的道德底线,以至于年轻的匿名的大众把“另类”当偶像。这不是某个“匿名者”的错,是主流文化缺乏亲和性、引导力,缺失中流砥柱精神的贞立!这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执政党及其主流媒体的努力,需要公共机构的科学普及和所担负责任的到位,需要每一个现代公民的文化自觉,需要社会共识在社会层面获得真正的认同。(作者为**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雅”“俗”标准如何辨析
  作者:孔庆东
  什么是雅、什么是俗
  究竟什么是“庸俗、低俗、媚俗”?社会各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之间的差别,甚至可以大到完全相反。笔者研究雅俗文化问题将近20年,当年的博士论文就是探讨抗战期间中国文学“超越雅俗”的课题。学术界已有的认知,“雅”和“俗”本来没有褒贬色彩,只是类别上的不同。“雅”本来是“夏”,指的是周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区,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文化中心地区”。而“俗”指的是其他地区。我们不能说非文化中心地区的文化,就比中心地区“低下”,正像今天不能说一个四川人、广东人、东北人,就不如北京人有文化。根据著名美学家、《民国通俗小说论稿》的作者张赣生的研究,中国人产生“俗”这个概念,大约是在西周时代。殷商的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均未见有“俗”字。到西周恭王(前968—前942)时所作卫鼎和永盂的铭文中已有“俗”字,用于人名;宣王(前827
  —前782)时意指礼法,已具“风俗”的意思;同时代的毛公鼎铭文中的“俗”则当作“欲”解。西周铜器铭文并不常见“俗”字,现知仅数例,用法大体如此。从传世古籍来看,《易》、《诗》、《书》、《左传》和《论语》等重要典籍中均未见“俗”字,这不会是偶然现象,它似乎证明“俗”的观念在春秋时代尚未得到普遍确认。
  进入战国时代以后,“俗”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如《孟子》云:“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庄子》云:“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管子》云:“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不明于化,而欲变俗易教,犹朝揉轮而夕欲乘车”,《周礼》云:“以俗教安,**不愉,”《礼记》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如此等等指的都是风俗或民俗,即某一民族或地区由习惯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风俗之“俗”本无所谓褒贬意,故《荀子》云:“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风
  俗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它不是个人有意或无意的创作,而是社会的、集体的现象,是一种非个性的、类型的、模式的现象,它体现在一般人的生活中,由此又引申出“俗”的另一层含义——“世俗”,在“俗”字前加上“世”字,是指一般情况,虽然含有“平凡”的意思,但并不一定就是“俗不可耐”,如《老子》云:“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墨子》云:“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都是指一般的见识不高明而已。
  所以,我们今天的人应该知道,“俗”是一个双重语义的概念。当它作名词时,是习俗、风气,“多数人普遍实行的习惯生活方式。”当它作形容词,表示性质、特征时,则是凡庸。这两重语义经常是同时呈现、含混表达的,如钱钟书阐述汉字中蕴含的辩证法时所云:“赅众理而约为一字,并行或歧出之分训得以同时合训焉,使不倍者交协、相反者互成,……语出以关,文蕴两意,乃诙谐之惯事,固辞章所优为,义理亦有之。”笔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通俗文化”。正如老舍先生指出的,“俗而有力”,就是伟大。荷马史诗、诗经楚辞、格萨尔王、唐诗宋词元曲明说……直到五四白话文和诸多“红色经典”,都是“通俗”的。
  “通俗”有两种意思,“与世俗沟通”和“浅显易懂”。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理解,才能把握通俗文化的本质。“与世俗沟通”强调的是创作精神,“浅显易懂”强调的是审美品位。两方面既相区别又相依存,“沟通”才能“易懂”,“易懂”才能“沟通”。人们的理解多偏重于某一面,才产生了许多误解。
  所以,“俗”不等于庸俗、低俗、媚俗。大俗就是大雅,例如白居易、红楼梦、赵树理、老舍、巴尔扎克、披头士等。而故作高雅,反而恰恰是一种“恶俗”。“媚雅”与“媚俗”,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通俗”类别的文化产品中,可以有“大雅”出现,就像《诗经》中包含着“风雅颂”一样。而所谓“阳春白雪”的类别中,也产生着大量的垃圾。例如我们不能说每一首交响乐都是“高雅”的,千千万万的交响乐、朦胧诗、文言文里,包含着大量的仿制品、劣质品和心理不健康的作品。而相声、快板书、评弹、摇滚乐、乡村音乐这些“通俗”的类别中,却可以产生流芳百世的经典。
  我们今天应当反对的“三俗”究竟是什么
  我们必须看到,社会上个别文化艺术部门,已经被三俗之风所基本控制,他们长期对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阳奉阴违,长期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光荣革命历史进行妖魔化宣传和污蔑,长期不传播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符合党的几代领导人所倡导的民族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艺术精品,长期热衷于传播境外敌对势力有意灌输给中国人民的有害作品和泛滥着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的肉麻浅薄的精神鸦片。而对待弘扬中国本土艺术、民族传统的曲艺、戏曲和反映中国人民正直乐观、独立不屈精神的好作品,故意打压、有意漠视。因此,这些单位和部门,很难真正“反三俗”,相反,他们很可能还要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为了维护一己私利和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栽赃陷害那些正直的艺术家,打击人民所喜爱的雅俗结合的精品,从而继续维护自己在文化界的“三俗”统治。
  首先要反对被敌对势力洗脑之后的人云亦云的民族虚无主义腔调。很多人不读书、不思考,整天跟着流俗咒骂革命、对革命先烈和历代国家领导人进行人格侮辱、咒骂中国近现代历史、进而咒骂中国的一切,彻底否定中华民族的一切,还自以为见解高明,不知道自己所言是老百姓所说的“臭大街”的垃圾。这些人里,有我们国家很著名的文艺明星、很著名的作家学者甚至文化部门的领导,反三俗,应该首先从这些人身上开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就是从这些人身上崩溃的。
  其次,要反对那种漠视人民的苦难和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没心没肺”的文化心态。明明是大水遍地,旱涝交加,有些人却天天高唱“今天是个好日子”、“咱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这种粉饰太平、强奸民意的作品,不但假大空,而且极其不道德,严重伤害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感情,必须坚决反对。还有脱离生活、无病呻吟、整天咿咿呀呀爱得要死要活的“纺棉花”艺术,也属于“低俗”乃至“恶俗”,而个别领导不但不抵制,还花费国家大量金钱,把那些艺人请来,造成对亿万青少年日复一日的精神戕害。
  再次,要反对那种不懂艺 
      情绪左右了你,你死定啦!不学会坚持,你什么都做不好!
离线刘智勇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8-30
感觉三俗之风如此严重,和当前社会急功近利的心态是有密切联系的。要根治三俗现象,就必须改变这种功利心态,而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离线刘格斯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8-31
可能也很无奈,毕竟这是社会问题~~
刘格斯
离线彭苑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8-31
因为在许多高尚的背后留下的是勾心斗角和你争我斗。三俗虽俗但它有时带来的是单纯的笑脸,也不乏是一门艺术
离线郑志龙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8-31
问题不在于“三俗文化”,在于“人”!
      情绪左右了你,你死定啦!不学会坚持,你什么都做不好!
离线龙涛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08-31
很无奈的一个问题啊~
夹在书中的枫叶已经枯黄,而友谊之花却在我们的心中长久的开放,散发着幽幽的清香!!!
离线田虹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09-07
志龙:搞地质工程的同时,开始涉足社会科学。
离线彭波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09-15
问题是在于人,但也有社会体制问题。我们这个社会有太多问题就是因为透明度不够,很多人就抄小道了。
文化也是这样,什么卖的好就追求什么。书什么的就言情,玄幻啊之类的,拍电影就知道拍古装。
    偏爱天才与疯子,
    觊觎一夜暴富或突然猝死,
          梦想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