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学C从二线城市来上海找工作,第一个联系便是我。前两天便收到C的消息,说某天下午三点到。那天上午我便骑车去了沃尔玛买好菜,零食,水果。一下火车,C把行李放在朋友那里,就直奔我家里。
对于C的到来,我很是高兴。在这个城市,又多了一个好朋友。当然,我家里一直很是热闹的。平均每一两个礼拜,都会有朋友,老同事来家里吃饭,我也是欢迎的。一来是因为加深感情,大家都是来自江湖,能相识相聚,实在不易。二来,在家里聚,是最划算的;而且,在家里聚,感情最真实,也最牢靠(工作的都懂)。C的到来,我家更加热闹了。
那天晚上,我在家烧了一顿好菜,两个人有说有笑,聊了以前,谈了最近,畅想了未来。第二天下午,我骑车带C去了面试的公司。出来后,C说,电话里说的东西和面试说的,差距有点大。我问C,受打击了?C说,没有,只是有点失望而已。那两天,我若有空,便和C君东奔西走面试。或是骑着小毛驴,到处看房子。晚上便在家里大展各自的厨艺。两个人吃饭,确实比我一个人热闹很多。起码,讲究了很多。我自己就比较随便,什么都往锅里煮。我下碗面,鸡蛋,西红柿,黄瓜,葱.....什么都有。说是营养齐全,不如说是懒。
和我妹聊天时,我妹说,她非常能体会一个人在异地的日子,希望我能竭尽全力帮助C。我说,我懂的。因为,我也是过来人,特别是在上海,这种体会更加深刻。折折腾腾了一年多,一个人的辛酸苦辣,总是有的。C也有受打击的时候,我回来安慰C说:“去年我来时,上班走路,一件衬衫穿了4个多月,好不容易买件新的,被风刮跑了。一双不合脚的皮鞋穿了两个多月,直到露出大脚趾头。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连手机都是用别人的。搬家出来,身上不到300块钱。后来,我买了自行车代替了走路,买菜什么都方便了。后来离开了,有过一段流浪他乡的日子,走南闯北,走东走西。睡过青年旅社,睡过火车站的长椅,睡过北京阴暗潮湿的地下室,睡过武汉长江大桥下吵吵闹闹的小旅社,挤过朋友的床......然后,又傻里巴基地回来,跟主管、经理吵架,离职,又换了工作。住的地方也是搬来搬去。现在,刚刚有了喜欢的工作,周末不加班可以去学校上课,买了代替自行车的电动车(虽然也很垃圾)。虽然现在没有攒到钱,还欠一屁股债,说不好,明年我就换烧油的了。我想,差不多到谷底了吧!现在朝任何一个方向走,都是向上的!你不要灰心,上海还是比较公平的城市。跟着班长,差不到哪里去的(这句纯属安慰!)!”
早上上班后,我会把钥匙留在门外的扫把头上,方便C过来。家里冰箱存着各种零食,各种菜。有时下班回来,看到一桌热腾腾的饭菜,我也是很感动。
C不是第一个来上海找我的同学/朋友,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能被人想起,是一件幸福的事。作为老同学/朋友,我能做的,只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很快适应这个城市,别重蹈我的覆辙。我交的学费已经很多了,不希望他们再交同样的学费。真的愿意做他们的垫脚石,让他们看得更远。大家都来自江湖,陌生的城市,希望我这里能让你有些许家的温暖。
今晚,下了小雨,骑车送走C君,坐在书桌前,想来想去,便想洗澡睡去。我没有问C为什么来上海?这个问题在我身上,如今也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