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316阅读
  • 10回复

僵硬的木头活过来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龙知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3-07-30
— 本帖被 王江雷 执行加亮操作(2013-07-31) —
    在家里看见了央视记录片关于哈尼族梯田用水的,感觉很特别。

  以前在杂志上看到哈尼族的梯田,给我的感觉是非常震撼。

  在哈尼族古老的《天、地、人的传说》中说:大鱼创造了宇宙天地和第一对人,男人叫直塔,女人叫塔婆;塔婆生下二十二个娃,其中老三是龙,龙长大以后到海里当了龙王,为感激塔婆的养育之恩,向塔婆敬献了三竹筒东西,其中一筒里盛有稻谷种。

  他们认为,自开天辟地以来便有了稻子。所以他们对于梯田和稻子是一种特别的文化。

  围绕着梯田构筑和大沟挖掘,哈尼族发明了一套严密有效的用水制度,比如“水木刻”。这是根据各家权益设置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横木,安放在各家田块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动来调节各家各户的用水,只有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才会被推举为沟长。记录片中的沟长每天要走十多里地管理沟水,酬劳是能从收成的稻子每家抽取一斗。

  一节节凿有凹口的木头,截水横埋在沟里,让水从木头人为的凹口里淌过。这些木头,就是哈尼族民间所说的分水木,这种方法,叫木刻分。

  每到一片灌区,水沟就要破堤开出一条支流,与之分水。每股分支的水量都是有比例的,以该条沟渠的灌溉能力与须灌溉的梯田的面积和所属使用权为分配条件,有着严格的定量,一点也没有随意性。

  但土质的分支口,经过日冲夜刷,水流的自然力轻易便会把水口冲宽冲阔;就是人为的修改,加宽加深,也是十分简单方便,并且还有蒙蔽性……存在诸多的“可能性”,纷争自然在所难免。可以想象,在那久远的岁月里,有多少先人为此伤透了脑筋,赶水、守水、偷水等等,看似简单的分水木,却解决了一个复杂的大问题。

  分水木主要以多年生长的黑心树为材料,这种树木质地坚硬,耐泡水,有时还越泡越硬,使用时间长。每个分水木横埋在须列出支流的地方,长度以水沟的宽度而定。

  分水木的背后,是平等与公正。田多角数就多,进水的口子就宽;田少角数就少,进水量也随之而小。村里人

  不得自行将水平口子砍大,违者取消放水资格;偷水者,第一次将他的水口堵起来,停止放水三至七天,第二天继续偷水者,取消放水资格。

  有人说,春耕一滴水,秋收一粒粮。水,是梯田的灵魂,是梯田的血液。有时候看这些东西背后的故事觉得很有意思,越是这么古老的劳动方式中体现的一种朴素的价值方式。
离线龙涛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3-07-30
呵呵,家里也有梯田,只是这么成片的梯田没见过啊~
夹在书中的枫叶已经枯黄,而友谊之花却在我们的心中长久的开放,散发着幽幽的清香!!!
离线洪金华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3-07-31
好美的梯田啊,分水木在哈尼族的春耕秋收中该是多么重要。  不知道哈尼族人长什么样子,跟新疆人有多大的区别。
卓越品质,源于坚持
离线彭波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3-07-31
我有个朋友在央视纪录片频道工作,如此看来~还蛮有意义的,哈哈
    偏爱天才与疯子,
    觊觎一夜暴富或突然猝死,
          梦想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离线王江雷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3-07-31
《美丽中国》的纪录片里也有记录这么一段。这类梯田在云南省内比较常见,是受地形制约的,不过在水方面确实做到了很好的利用。在我们湘西那里,不是也有竹子做的水管和水车之类利用水的东西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离线刘承儒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3-07-31
云南的梯田真是很有名,高富帅们的单反就该用在这些地方。这是人类的智慧。
人生,总是会对什么东西过敏的。
离线林志杭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3-08-23
梯田常常出现在杂志的封面上,这倒是真的
少年,奋斗吧!!!
离线王娟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3-08-25
越是这么古老的劳动方式中体现的一种朴素的价值方式。

体现平等与节约 体现对大自然的珍惜
离线刘格斯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3-09-04
感觉此时的风景好漂亮,所以大家一起保护环境吧
刘格斯
离线翟艳妮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3-09-07
我们那边也有梯田,不过没有这么震撼。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