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95阅读
  • 2回复

由经济创业到社会创业——我的心路历程(三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彭定中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7-02-01
由经济创业到社会创业——我的心路历程(三之二)



我刚刚讲的由开餐馆,到帮助杜邦扎根中国,到帮机场为香港人带来骄傲,其实这就是我人生早期的三个创业。这些创业都需要创业精神,能够把没有变成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精神,有创业精神的人,都能创造价值。这些创造的价值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经济价值,赚钱,我们把它叫经济创业。比如说开餐馆创业能赚钱,在杜邦和在机场创业也都能赚钱,唯一不同的是开餐馆赚的钱,是我自己的;在杜邦赚的钱是股东的;而在机场赚的钱是香港市民的。但创业所赚的钱不一定都要放在自己的包包里面,也不一定都是经济价値,或所谓的经济创业。我以为有另一种更重要的价值,就是社会价值,社会创业。搞经济创业的人很多,因为赚钱,钱很吸引人,所以只要有钱,很多人打破头都要做,而这个社会上也确实有很多非常成功的经济创业者。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经济创业上,我们需要这些有创业精神的人再往前多跨一大步,做些能为社会解决问题的事,为社会创造价值,也就是社会创业。

这个社会好像从来都不完美,我母亲常常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也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问题,就有社会问题。由古至今社会上有能力的人,当他们赚了很多钱,累积了很多财富之后,总觉得应该拿点钱出来回馈社会。譬如说像清代的乔致庸,胡雪岩那个时代的创业者,如果闹饥荒灾民泛滥的话,他们会开粥厂来接济灾民以解决灾民的饥饿问题,人们说他们是善人在做善事。所以慈善不是今天才有的,慈善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慈善虽好,但千年慈善也只能暂时抚慰社会问题带给人们的痛苦,却不能根本地解决社会问题。所以慈善是治标不治本的手段,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更深入地去了解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解决的办法,然后采取行动解决这些问题。其中我特别要强调的就是采取行动。很多人可能知道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也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去采取行动。能采取行动来解决社会问题,这就是我说的社会创业。






成功的社会创业,也就是帮助解决社会问题, 有三个要素,金钱、时间和爱心。在这三个之中人们最先想到的大概是钱,因为没钱难办事,其实用心,花时间比金钱更重要。今天这个世界上,会赚钱的人很多,愿意捐钱的人也不少,但是真正愿意捐心跟捐时间的人确实不多。我们都知道很多富豪曾经捐巨款做社会公益,很可能他眼睛都没眨一下。但是你如果去找他,说除了你捐的巨款以外,你能否也捐5年时间,去帮助穷人,我想他的回答会是, 这不是我的专长,有社会工作者来做这个事情,我在行的就是投资买卖股票赚钱,我赚钱以后捐出来做社会公益便成。但是这个社会需要的不光是钱和社会工作者,我们更需要的是社会的精英,愿意捐心,也愿意捐时间,这样这个社会的问题是很有希望能够得到解决的。我在想为什么富豪捐巨款而眼睛都不眨一下,因为他回家可以再赚几百亿。但是如果他捐了5年生命,他回家是没有办法再创造5年生命的。老天爷是很公平的,不管你富裕还是贫困,我们都就那么一条命。当然如果要比钱,富豪的钱肯定是比我们多,但我们都有时间,也都有心,并且我们的时间不比他们少,我们的心也不比他们小,所以我们都可以做些社会创业的事。





2002年母亲离开了我们。母亲一辈子对大山里面,尤其是湘西大山里的孩子们特别挂念,她总是觉得这些孩子们缺乏受教育的机会。时常提起怎么样能够让大山里面的这些孩子们能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机会,因而能帮助解决由机会分配不均而带来跨代贫穷的社会问题。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在母亲离世后,我们成立了一个纪念母亲的“素兰基金会”,设法来帮助培养大山里的孩子,让他们有一天有能力为自己创造机会,并且更能够也愿意为别人创造机会。我们首先需要帮助他们建立创造机会的能力,大山里的孩子们要脱离贫困,他们需要受教育获取知识。但是这还不够,除了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也要学会怎么做人。因为知识不是人生的全部,生活才是人生更多元更全面的组合。所以,我们要求素兰基金会的孩子们都要上两个大学,一个是知识大学,另一个是生活大学。知识大学是可以“外判”的,只要花钱就可以让孩子们上大学。但生活大学是学做人的,无法“外判”,我们坚持一定要自己用心花时间来建立。而生活大学最重要的不是捐钱,而是捐心,捐时间来帮助孩子们学做人。其实我们的构想很简单,我们的生活大学就只是3个平台,加上一个生活的实务历练。我想学做人最先开始的地方都是我们的家。很多事情是从家里学的,我的很多价值观念是从小在母亲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需要给这些孩子们一个家。这些孩子上大学,在天南地北,从哈尔滨到海南岛,到上海到乌鲁木齐,很难给他们一个他们什么时候都能回的实体的家。所以我们就利用今天的科技,给他们一个虚拟的家,一个网站,这就是我们生活大学的第一个平台。这个虚拟的家有很多好处,它是个24小时都开着的家,不管什么时候孩子们都可以回家。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不管你在什么地方,你都很方便的可以回家,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但是它也有缺陷,缺陷是你回家的时候可能我不在家,因此我们没法互动。而培养人,要能相互影响,一定要能够互动。所以我们就有了生活大学的第二个平台。既然这个家能够让我们在网上学习分享各自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要互动的话,我们能不能找个时间大家一起都回家?为此我们试着去有效的应用腾讯的QQ交流平台。






要把QQ作为生活大学的一个互动平台,并能有效的利用这个平台来交流互动,那每月一次的网上相聚,我们都需要有一个与生活有关的主题,也需要一位主持人。为了培养他们,我们要求孩子们轮流当主持人。在月初主持人把主题定出来之后,以电邮与所有的素兰孩子们分享,围绕着这个主题在这一个月里孩子们可以去思考在生活上的那些感受,感动,不管是你感动别人或者别人感动你的,在QQ会上都可以拿出来跟其他的孩子们一起分享。我们规定除了特殊原因,每个月的第一个礼拜六晚上,从6点到9点,大家都得参加QQ月会,都得回家。而如何最有效的运用这大家都回家的三个小时是对主持人和所有与会者很大的挑战。这也是对这些孩子们今后主持和参加会议能力的培养。




另外这个平台也给孩子们一个培养纪律的机会。在网上没有目的的闲聊通常都意义不大,所以我们这个开放给基金会所有人员参加的QQ网上会议需要制定一些规矩,所有与会的人员也需要尊守规矩。我们需要培养孩子们成为一个有纪律团体的成员,因为一个没有纪律的团体是一事无成的。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孩子们有序的分享并自由的交流个人的体验与感动。为了培养主持人的领导能力,我也要求他在每个环节的终了能做个小结,用几句话把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归纳出来,我觉得这是对今后他们做领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的培养。当然最后他们总是要我也做个总结,所以我也不能偷懒,两个半、三个钟头,我一定要很专心地看跟听,然后做一个总结。所以这就是我们每个月的QQ会议。通过这个会议,孩子们就开始有了良好的互动,这也让我有机会更多的了解这些孩子们的想法和现况。




这两个平台都很好,但是还是不够好。因为见面三分情,所以每年一定要有一个时间让大家能够面对面的沟通。让所有的素兰人都有机会见面。开这样一个会相当不容易,要很多人花很多时间,也要花不少钱,所以我们要求每年的年会一定要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来。因此在年会前大概两、三个月,年会筹备小组就开始着手准备。每年的年会都有一个主题,围绕着主题孩子们精心设计了三天会议的每个环节。每个环节由不同的孩子们来主持,全员参与。今天我们的科技都已经这么发达了,但都还是无法取代人与人见面的必要性。这个基金会不是一个助学金,它是一个大家庭。我们一定要见面,因为见了面才能真正的激发出家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因为见了面把家人之间的距离给拉得更近了。孩子们也慢慢地成为彼此生命成长中的一部份。这就是我们素兰的第三个平台。





除了三个平台外素兰生活大学还要再加上一个生活的实务历练。其实很多人生的感悟、感动都是要靠行动而来的,不是光听,也不是光看或光想出来的。所以这些素兰孩子们如果要有真正的感动,对人生有真正的感悟的话,他们一定要亲身去经历。所以生活大学要求他们去做一个生活中的实务历练,这是生活大学的必修课,每个小孩一定要至少有一个暑假能够去看看那些比他们更穷、更苦、更需要被帮助的人,去家访那些患了小儿先心病手术后的孤苦儿童。其实素兰学子都是贫困出身。穷人家的孩子有很多优点,他们工作勤奋,不怕吃苦。但是他们有一个缺陷,很容易怨天尤人,也就是想为什么人家都是官二代跟富二代,为什么我们家这么穷?为什么人家能做的事情我们家不能做?借这个生活实做历练,我们希望他们能看到,这个世界上他们不是最可怜的人,还有比他们更不幸的人,有很多真正值得他们去帮助的人,希望他们能因此从受助者转变成授助者。家访的结果是让他们提出一些他们能够做的助人项目,然后用心花时间去执行这些项目而达到助人的目的,从助人中得到真正持久的人生乐趣。在这整个过程中希望他们能明白,钱不是最重要的,他们的心跟时间的付出才是最重要的成功因素。





希望用心花时间的素兰模式能帮助这个社会培养一群能做事,也会做人,关心自己,也关心别人,能安身但更能立命的年青人。这就是在过去15 年 我做的为了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个社会创业。能见证孩子们15年来的成长和改变,也为我的人生带来了莫大的喜悦。

我们前面讲的为慈善重新定位。说慈善不光是为了减轻社会问题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去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采取行动去真正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社会创业。




2007年我离开机场以后,有幸地遇到一个人,这个人,他的心比我大,能力比我强,资源比我丰富,他叫郭鹤年。郭先生邀请我帮他成立一个基金会去帮助社会上贫困的人脱离贫困。在他的完全信任和充分支持下我开始了我的第二个社会创业去帮助解决另一个机会分配不均的社会问题。他待人处事的真心诚意为我们以后的社会创业立下了非常好的榜样。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中国政府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物貭文明的提升已经有目共睹,因此看来我们需要为今天的贫困重新下定义。今天的贫困已经不再是没饭吃、没衣服穿,而真正的贫困是没有机会因而对将来不抱太多希望。看得更深一点,是机会的分配不平均,或者讲得更严重一点是机会分配的不公平,它是今天这个世界不和谐的根本源由。所以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是机会分配不公平而带来的严峻社会问题,让今天没有机会的人,明天有能力为自己创造机会,也能够并且乐意为别人创造机会,这就是我们当年成立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时给自己定的一个非常宏伟但髙难度的目标和使命。

不管你多有钱,多能干,多努力,个人能做的跟这个社会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起来是微乎其微的,只是杯水车薪而已。然而只要我们能去建立一个模式,然后把这个模式付诸实践,在不同的地方落地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再把学到不同的知识和经验,累积起来并帮助我们不断的优化这个模式,到最后让模式复制推广便能帮助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十年来从建立到实践到优化到复制,我们的努力和坚持就是为了最终帮助建立一个有规范有公德的公平和谐社会。

其实按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授说的,我们这些年做的事,简单的说就是国民素质的整体改造。我们设法用一些不同的手段,为了最终达到一个非常简单的目的,便是国民素质的整体改造。我们以为今天这个社会,两个方面的国民素貭最需要提升,一个是规范,一个是公德。因为规范公德是公平和谐的基础。人家都排队,我不排,不守规矩,为什么?因为我爸爸有钱,或者我爸爸当大官,这公平吗?不公平。没有规范的社会不可能公平。而一个和谐社会也一定要有公德,人们不能光为自己,更需要为别人着想,没有公德的社会不可能和谐。我们不要讲得太复杂,就专注于这两件事情由根本做起,由小事开始,能够把规范跟公德在中国的基层、农村的社会重新建立起来的话,我们有希望、有机会能够让我们这个社会变成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

简单的归纳,这个模式大概有三个特点。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模式,不是一个以物为中心的模式。另外一个特点,它不是一个用钱堆起来的模式。第三个特点,它是个非常严谨,有系统,有规范,一步步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模式。




你们做管理的都知道人是很复杂的,你们大概不太怕管事,但是管人却是最麻烦的。因为人很复杂,人的问题也很复杂,所以解决人的问题的办法从来都不简单。国内常用系统工程,就是用整体性的办法来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当然需要做的事很多,但我们不能什么都做,以致最后甚么都做不好。如果我们针对的是机会问题的话,用普通常识来想,最先想到需要做的应该是健康。人如果没有健康,哪来什么机会?你给他机会他都抓不住,所以一定要先做促进健康的事,也就是医疗卫生。医疗卫生整体来看,是有保健、预防、治疗三个层面的。而在这三个里面,大家最希望看到的和政府最希望做的大概是治疗。因为建医院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并且能够立竿见影拿来当政绩。当官一任就五年,保健预防的结果不容易看到,做了也没人知道,所以大家都拼命做的就是建医院。每次我到县人民医院去,院长都拉着我去医院的走廊看看,走廊上面都是病床和座椅,看到妈妈抱着孩子,输液的、哭的,看了心里很是难过。院长总是要求基金会考虑能否多建一些病房,多加一些病床,来解决我们见到的问题?我觉得他们的要求肯定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不单是建医院,更应该由保健、预防下手。我们真希望有一天再访人民医院时,看到的是他们的病床太多了。为什么?因为保健、预防做得太好了,人们不太生病了。但这是要用很多心花很多时间长期努力做出来的,难度极髙。而这些最需要做而大家又不太愿意做的事情总是要有人去做的。因此这些年在贫困农村,在医疗卫生方面,我们选择坚持做的正是保健预防胜于治疗的工作。





光身体好了还不够,要有机会的话,人需要能思考。在今天这个社会,不能思考的人是没有机会的。通常人都不太喜欢思考,常听人说,想都想得头痛了,因此认真思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很多人,特别是贫困的人都懒得思考因而没有机会。教育能让这些没有机会的人有能力思考,并且愿意思考。所以我们要让贫困的人群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做的教育除了着重培养人的能力之外更着重培养人的素貭。这样这些人建立了创造机会的能力之后,除了能为自己创造机会之外,也乐意为别人创造机会,来共同创建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




当我们把医疗卫生做好了,教育让人的思考能力也提髙了,每个人都有一双强壮的手和一个灵光的脑袋瓜子了,中国人常说我们应该手脑并用,做什么呢?用来创造财富,帮助贫困村民发展产业。一方面我们希望能让农民学到农业科技,同时我们也需要帮他们有规范的组织起来互帮互助,建立合作社,让贫困的农民也有机会。




如果卫生,教育,产业这三方面都能做得好的话,这一代的人应该是有机会了。但是这还不能保证下一代的人也有机会,因为人是很自私的,我们常常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机会,把下一代人的机会先用掉了。因此我们就有了这个模式中以人为中心的第四个切入点,环境。人如果能够爱护环境,保护生命让这一代人受益,下一代人也能得益的。我们深信,如果这个世界能够做到人水和谐,人与环境和谐,那么人与人也能够和谐。





我们前面强调人的问题是很复杂的,需要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以整合性的思维来解决人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些年是由卫生、教育、产业、环境,四个切入点全方位的同步切入的。这说明了我们这个以人为中心的精准脱贫模式以人为本的第一个特点。

这个模式的第二个特点,它不是用钱堆起来的模式。我们前面谈到解决社会问题的三要素,金钱、时间跟爱心。其中最容易得到的其实是钱。今天社会上愿意捐钱的人好像不少,但愿意捐心捐时间的人确实不多。其实这些年政府在贫困地区没少花钱。现在的问题是,钱是不是用到点子上了,銭用在什么地方,然后怎么用的?也就是习近平主席强调的精准脱贫。要精准并不容易,首先要目标清楚,要用心花时间去了解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采取行动坚持不懈。因此这个模式不是光用钱堆起来的,所有的钱都应该是用心跟时间一并付出的。光写张支票就能改变这个世界,那这个世界老早就变得相当美好了。不久之前我在报上看到一个标题,有位名人说“花钱比赚钱还难”,很多人无法理解。我想在这句话里如果再多加几个字,“用心花时间为别人花钱,比为自己赚钱要难”,应该容易理解多了。






这个模式的第三个特点,它是个非常严谨,有系统,有规范一步步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模式。它是一个流程管理,流程的每一步都要做得规范扎实到位,这样我们才有希望去真正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些年我们慢慢的把这个模式由落地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累积知识和经验,进一步优化,然后复制推广开来。我们今天在中国的14个省市建立了基地,在这些基地里把我们的模式落地实践出来。我们的目标是希望经过一代人的功夫后,在基地县能够见到的是一个有规范、有公德的公平、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当初为自己订定的崇髙且艰巨的目标。




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很多改变,但最终我们想要达到的不单是村容村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村民素貭的提升,精神面貌的改变。但任何改变都需要有改变的基数,国内有一个很好的名词叫“摸底”,因此我们在基地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摸底,摸卫生、教育、产业、环境的底,来了解基地村民的现况。把这些底摸清楚了以后,再设法将它量化以建立这个模式作改变的基数。当然社会问题,很多时候是不太容易量化的。但我们也可以设法来衡量比较,我们参与前后带来的差别变化。在清楚知道村庄的现况之后,我们需要确立一个将来希望看到的远景,一代人,15年之后村民们向往的幸福生活应该是什么样?把这些远景具体化之后,就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小康境界。要达到这个小康境界,我们每年用很多不同的,因地制宜的,但非常严谨的项目来不断缩小现况与量化后小康指标之间的差距。








离线肖惠文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7-02-20
家访的确让我们收获很多
离线王友胜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7-04-13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因为有您我骄傲!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