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57阅读
  • 0回复

2022年11月QQ月会记录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傅林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22-12-09

主持人:傅林
|月会主题:
我的“孤独”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之中。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庞大的关系网,家人、同事、朋友、同学、亲人等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无时无刻不围绕在我们身边。但我们有时可能也产生过一些奇怪的孤独感——明明自己不缺朋友,却还是觉得好孤独,感觉没有人真正了解自己。关于社会生活中的这种孤独感,你有什么样的感触、故事、观点乃至化解的办法?期待你的分享。|注意事项:
① 发言须紧扣主题 ;
② 为节约时间,请与会同学提前把发言写好 ;
③ 每位同学的发言及自由交流时间控制在4分钟以内 ;
④ 会议开始后,请同学们免掉问候,直入主题 ;
⑤ 迟到的同学无需在群里向大家致歉,私聊会议主持人就行 ;
⑥ 主持人会提前将发言顺序通知到大家 ;
⑦ 会议期间请听从主持人的引导,严守会议纪律 ;
⑧ 会议期间字体统一设成: 11号、宋体、黑色 ;
⑨ 会议期间回复讨论中严禁使用网络用语 ;
⑩ 会议期间请避免跑偏话题,节约时间 。
|个人发言
【向依萍】首先呢,祝各位师兄师姐们11月快乐!!!


        在生活中,我们有许多的朋友、家人、同学等围绕着我们,但我们有时依旧感到孤“孤独”——精神上的孤独。不知道从哪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在这个世上,没有人是真正了解你的,甚至你自己都不能真正了解自己,所以,孤独是在所难免的。就拿我自己的一个爱好举例吧,我喜欢听广播剧,喜欢cv,喜欢他们的声音,在我有心事的时候,听到他们的声音就有一种莫名的安心感。但是我身边的朋友似乎都不太了解这个圈子,每一次想跟好朋友分享,但都不知道从何说起,怕对方会不喜欢。还有一种就是你朋友跟你说一些你完全没有听过的东西,你又感觉好像我们不是一个圈子的(可是真的当我给我朋友分享的时候,她都会认真的听,当然,我也会认真的去听她给我分享的东西)。

        人活着,那有不孤独的时候,如果别人不能欣赏你,那就孤芳自赏吧。有人喜欢玫瑰,有人喜欢野草,其实,没有人了解我们也没有关系,做自己就好了啊。实在是感到孤独了,就听听歌吧(不要听悲伤歌哦),或者美美地睡上一觉,明天就又是美好的一天呢!不要因为感到孤独就对生活充满失望哦!

【刘欣】:我的“孤独”

各位素兰亲人们,大家晚上好!

社会之大,芸芸众生中的我们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大小的个体差异。或许正是由于这些差异,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社会生活中,“孤独”的情形是在所难免的,或许是因为个性,或许是因为不合群。

还记得自己初高中阶段,就比较喜欢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相同习惯或者说时间同步的同学不是很多,有点特行独立的感觉,所以有时候老师会有总感觉自己不是很合群。

大学阶段,宿舍四人来自天南海北,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本身就存在着一定差异。虽然大家平时上课和参加一些社团活动的时间基本上是同步的,但大家还是会在作息时间存在一些差异。但这些都是外在的,不会影响宿舍大家的和睦相处,作息晚一点的同学看到作息早一点的同学上床休息了会主动关灯,减少出声。起床早的同学也会悄悄的,尽量降低声音,尤其是周末。因此在生活中,可能在食堂吃饭时,大家从不同窗口买的饭,还是会不自主地坐到一块。

其实差异是普遍化存在,存在即合理,“孤独”可能只是暂时的心理状态,需要逐渐地适应与认知。随着年龄增长,大家各自的工作生活负担越来越中,生活工作同步的越来越少,因此差异化也愈显明显。无论是亲人、朋友,大家只要是心连在一起的,差异化已成为普遍接受的认知。

若能逐渐接受这种日渐显著的差异化,可能“孤独”的心境会有所减弱。

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秦世芳】:素兰的家人们大家晚上好!以下是我的发言:

人总是矛盾的,享受朋友陪伴的同时也渴望人际的抽离,既享受身边的热闹也向往独居的快乐,我觉得这很正常,人首先应该是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社会群体的组成之一。在和别人打交道之前需要先了解自己,在向别人索取情感之前需要先学会处理自己的情感。

有些时候我在和朋友聊天时也会突然想要离开,找一个小屋子自己生活,我觉得这种对孤独的向往,是在外在情感饱满的前提下,转而想要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专注。而且,“孤独和寂寞不同,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在这种孤独中,我们会一点地思考自己的性格、现状与未来。这并不是将自己封闭起来,而是在自己的角落里干一些事情来充实自己,这个时候因为不想被别人打扰所以就显得非常“冷漠”。

而关于“没人了解我”这样的孤独,应该释怀,毕竟连自己都未必能完全了解自己,更何况别人呢?所以我觉得倒不如把“没人了解我”转化为“他们不是那么了解我,可是那又怎么样呢?”真正的友情建立在基本的了解之上,但是更看重一起经历的事件和一起共情的瞬间,人是感性的,了解这个词本身就是主观的,如果我们能放正自己对于友情和自我认知,我觉得当产生“没人了解我”的想法的时候 ,我们也不会想要逃避这个想法,而是将委屈化为庆幸,“所幸我还算了解自己”。

姚俊杰】:大家晚上好!最近天气转凉,记得添衣~

说到今天这个话题,其实还挺尴尬的,因为我确实没有怎么感受到过主题中提到的“孤独感”,我想原因可能有两个,下面简单分享给大家。

一个是我的朋友其实是没有那么多的,甚至在其他人眼中,我还属于“缺朋友”的那种,真正的朋友,到现在还经常联系的,我觉得也就十多个的样子,一点也不多,但是比较好的是,这些为数不多的朋友加上我的父母和女朋友,不管我遇到什么事,开心或难受或一些生活中大小事件,都能找到人分享交流或者倾诉,这就给我了一种坚实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我的身边一直是有人陪着我的,所以我基本没有感受到过这种孤独感。所以我想,孤独感的来源主要还是一种无人理解无人帮助的孤立感,而这种孤立感如果有交心的可以倾诉的朋友对象就会好很多。有时候朋友不是越多越好,比如各种社交活动认识的点头之交在我眼里并不能称之为朋友,毕竟一段关系的经营是比较费精力的,维持那么点就已经很累了,更遑论几十个上百个普通朋友,那倒还不如把精力花在有限的几个交心的真正的朋友身上,有任何事情都可以完全信任他们,自然也就不会有孤立感了。

第二,我其实是一个比较享受“物理上的孤独”的人,之前所提到的更多是心理上的孤独,至于物理上的孤独,也就是一个人做什么什么事。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样不太适应,但我其实是比较享受这样的时间的,因为这样子我会很自由的想干嘛就干嘛,能够静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这是不能让人感受到孤独的,只不过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而已,也并不要把它过度的放大和夸张,多适应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对心态的锻炼。

综上,我觉得所谓的孤独感从内生原因来看,要解决需要自己调整心态,强大自己的内心适应能力,从外生原因来看,则需要用心经营少量但高质的交心朋友,让自己有一个强大的后援团。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李喜】:各位家人们大家晚上好,下面是我的分享:
以前喜欢听一首歌,牛奶咖啡的《越长大越孤单》,觉得有段时间自己也挺孤单的,倒不是缺乏一起玩的朋友,而是缺乏能懂自己内心的朋友。不过后面加入素兰上了大学,学习了心理学课程,收获很多内心精神的食粮,内心世界丰富了也就敢于表达自己,慢慢的孤单就越来越少了。
前不久看的一部电影也许孤单有一定关系,叫做《阳光普照》。电影中自小被寄予厚望品学兼优的哥哥阿豪在好不容易收获一个愿意倾听自己内心的朋友后选择了干净的离开世界,而且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弟弟阿和也因为父母不愿意与之沟通而误入歧途。我觉得影中阿豪就是一个很孤独的人,父母只会让他把握时机,掌握方向向前冲,没人想了解他的内心是希望有一个缸能让自己享受片刻安全与宁静,最终无法与内心世界和解的他在众人毫无预期中干净离开了人世。借助影片,我觉得感到孤单的人,自己也需要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跟自己和解,而对他人,我们需要耐心的沟通与倾听避免他人的孤单。
愿大家都能关注自己内心也关注他人内心,开心过好每一天。

彭涵宇】:各位素兰亲人们,大家晚上好!
我是很喜欢孤独的。或许有人很讨厌那种在黄昏时,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光线昏暗,四周无人的感受,但是我特别喜欢那样。自己的孤独意识大概是从初三开始的,因为那时的一些人际关系的事情,自己变得更加喜欢独处。这种独处跟孤僻不一样,有时只是喜欢那种一个人的思绪乱飞的感觉,或者是自己一个人待着,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对我来说,这种独处是一件特别享受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只是我,没有任何其他的社会关系来束缚我。对我来说,这样的“孤独”意味着自由,思想上的自由,让人非常舒适。但是,自己并不会主动追求那些孤独,我只是等着它的到来,然后深深陷进去,享受这个时段,待它走后,自己再步入生活的轨道。

龚琪】:各位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看到本次月会主题“我的孤独”,心里也会有一点惊讶,现在的新生都这么emo吗?选的主题这么深沉嘛
         说到孤独。小时候的我对孤独这个词没有什么概念,以为孤独就是自己一个人。高中的时候,我从开始的和大家在一起吃饭,一起学习到一个人背单词,一个人学习。那时的我,不反感大家一起玩闹,同时也享受独自的时光。上大学后,我依旧享受孤独,网上总说,大学生的孤独大概就是:一个人上课,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自习,一个人看病,一个人逛街。
        我不认为这样的状态就是孤独,相反,我认为有时候一个人也挺好的,自己可以心无旁骛的去努力提升自己。就像师兄师姐说的那样,独处不等于孤独。一个人也可以过的精彩。
       对待孤独的一些小技巧:
       1.对于孤独,学会换位思考,将孤独的状态转化为学习的状态。(想着自己偷偷卷,然后惊艳所有人。但要注意找到自己的方式。)
        2.面对孤独,要想到自己不是一个人,有亲人,朋友,同学的陪伴。( 朋友不在于多,在于“精”。)
        3.克服孤独,培养自己的小兴趣,在感到孤独的时候,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像我就喜欢听音乐,追星。可以适当放松自己,某种程度上,追星也是在追自己。)        

王彬】:素兰的家人们,晚上好:
以前大家会说"高处不胜寒",说"天才必然孤独着",给人孤独似乎总于人类未来微弱的光芒相连接。
但我想伴随着个体的长大,我们也或多或少开始感受到了孤独。我和很多好朋友交流时,会发现我相对来说是一个"主体性"强的人,以我的个体经验来说,我和另一个主体性很强的朋友经历着一些相似的孤独感,我和她都是很爱看电影的人,我们俩有个习惯是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会抽出自我去看,好似架着一台摄像机观察,我们俩收集很多最近看的与自己有关与他人有关的故事。这样的我们其实在成长过程中有经历过一些"存在主义危机",我们常常盘问自己到底意义是什么,我们讨论死亡的意义,讨论生活的意义,讨论明天的意义。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看似是两人双向的,实则是单向的,我想走过这段路的人多少会明白我们真的思考的是什么,以及无论同任何人诉说都无法替代自我在这段路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我在我其实很短的人生里经历过最孤独的时刻,后来我再无形中想通了我思考最为核心的意义(尽管我现在并不能阐述我的想法),后面再遇孤独时则更能直面他和与之共存,不过我想我能用一句话说好我生命的意义——明天起床喝杯"咖啡"继续赖活着。
也在现代社会重塑了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伴随而来的人的原子化,使人承受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孤独感,伴侣父母朋友可能都已经无法成为解决孤独的良药,所以回到自己可能是一种与孤独共存的良药。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