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随着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改善。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落后的偏远小山村,教育条件有如天壤之别。长期的历史原因,人自身的主观原因,在加上国内形势,使他们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在山村里,教育基础薄弱,起点低,再加上后期的投入不足,师源来源不足,还有学校自身的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学生流失等等。虽说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但在严峻的形式下,谁又能坚守着这一信念呢。为了生存,很多家长不得不喊着泪对孩子说:“孩子,我们对不住你,家里实在太困难了,要不你跟村里的谁谁去打工吧”。干脆有些家长,直接认为,读书有什么用呢,谁谁谁没读书,早早出去打工,现在还不是活的好好的。沿海经济的发展,让贫困山区掀起了打工热,也造成了学生流失的严重。没有冬暖夏凉的办公室,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高级的办公桌,没有高额的工资,甚至没有一条平坦的路去学校,这就是山里的学校,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才使的山区师资队伍如此的薄弱和不稳定。当然,老师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有为自己选择自己人身的权力,也要考虑自己的将来,这很让人理解,所以我们也很感动,很敬佩那些背着孩子上学,在摇摇欲坠的课堂里给孩子们传授知识的老师们。但这些人毕竟是少数,当他们老了,退休后,谁来接他们的班?这是一个无人知晓的问题。所以要想加强山区师资队伍稳住师源,要从根本上入手,政府应该下更多的力量去解决这件事。政府可以适当的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时也要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设。如今就业压力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即意味着失业,有很多的大学生散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可以动员他们首先回乡,作为后备队伍,同时给与他们一些经济补偿和其他补偿。再加强师资队伍着客观条件的同时,改变主观态度也是尤为重要。由于山区的老百姓,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大部分只念过小学或者是文盲,所以要解决山区教育问题,改变山村对教育的认识也是尤为重要,提高他们对基础教育地位的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要使他们改变主管观念,同时,社会也应该帮他们解决经济困难,使他们不会因为没有钱而上不起学,这样,从经济和思想两方面入手,则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