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习室看这本书的时候,突然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虽然真的很怕被旁边认真学习的同学打,但我还是难以抑制住悲伤的情绪。
五十多万的文字里,伴随着一个穆斯林家庭的兴衰存亡,掺杂着三代人的仇恨,爱情,痛苦和绝望。自小学就听说过这部颇负盛名的作品,本来我以为它是史诗型的,看完后却并没有在书中体会到整个穆斯林群体的悲欢,它始终局限在几个人的故事,不禁觉得有些狭隘,算不上恢宏巨作。或许是我期望高了些。作者霍达也说过,眼泪并不是评判作品好坏的标准。我这也谈不上评判,至多是一点点感想。
我偏爱纯粹的文字,不喜欢“漂亮话”,我认为了不起的作家是能将普通平实的话戳入人心的人。这可能也是我更喜欢上个世纪中后期的文学的原因之一。女性作者的情感向来更为细腻,霍达在此书里关于博雅宅和玉的描写,却稍显冗余,关于感情的描写,还有些琼瑶式的煽情(我绝对没有贬琼瑶的意思)。
说到这里,差不多都是坏话,我想我得说些好话了。不得不说,这部作品总体上还是差强人意的,对于刻画的人物,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和生命的轨迹,我会为他们悲伤;最让我感动的是,字里行间蹦出来的勇气和力量,让人想要去战斗,去跟一切恐惧斗争。
在楚雁潮身上,我觉得说爱情略显俗气,这两个字有些配不上他。他真该愤怒的,顶着一个未曾谋面的父亲莫须有的重压,屈辱也被强加在他本该自由自在的灵魂里。好在,有韩新月这么一个完美的人出现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楚”
韩信月眼前这封远道而来的电报上的十一个字,是楚雁潮全部的情感,胜过他满腹的外国文学诗。他才不想束缚新月,他可以不要婚姻,而只想给新月活下去的希望,他想救她的命。我喜欢他对新月说的那个故事:一个淘金者历经生死磨难,最终没有找到金子却获得了不屈的生命。他总是能以各种方式说服新月,把她从绝望的边缘救回来,给她光亮。而后,所有的遗憾和痛苦,都融在那首停留在墓地的《梁祝》里了。
我不喜欢梁冰玉,尽管个性不受束缚、聪明的她应该被很多人赞颂。“一个人永远无法超越他的时代”,这句话我极为赞同,她凭什么要求别人都坦然接受自己跟韩子奇在一起的事实,未免太过自我了。我永远不能原谅她对奥利弗的无情拒绝,也无法容忍她回到博雅宅之后的态度,那些时刻,谁的心不是支离破碎的呢,她实在太自私了。我甚至狠心地认为,结局那个面目全非的悲剧是对她的惩罚,爱人的死,姐姐的死,还有女儿的死,通通都是。
平心而论,韩天星最是悲剧。他的人生时刻都被母亲设计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却什么都不能说。在爱人那里成了一个背信弃义的负心人;妻子善良体贴,也是他辜负不起的;母亲始终是自己的母亲,他更不能伤害。他最后都没有疯掉而是好好活着这件事,到现在仍然让我觉得惊奇。我想可能是作者某个时刻也心慈手软了。
玉碎人亡,一去不返!但我依然确信,你已经经历过的人生,是任何人都夺不走的。
啊,安拉!宽怒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去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她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为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作试验。
——穆斯林葬礼上的祷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