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家行业内的小机构里面搬砖实习,偶尔陪着老板穿梭于魔都各个角落里拜访创业企业(俗称“看项目”),有机会接触到一批站在风口上的一线创业者,虽然我个人的经历非常有限,只是过去听一听,看一看,然后写写调研记录,但是慢慢地,我似乎意识到,我能够接触到的是一群被称为“中国的创业者们”的人群,他们可能代表了整个企业界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未来。
这群人年龄大都数分布在20多岁到30多岁,一般可能都不超过40岁,基本都有丰富的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创业前大多都是就职于业内知名的公司。基于自己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独到的战略眼光,他们敢于放弃安逸的大公司中甚至可能是中高层职务丰厚的待遇,而选择跳出来自主创业,从0做起。这不仅需要创业者对于自己判断和认知有着极度的自信和自我认同;而且需要他们在面对高额的机会成本面前表现出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
他们选择创业的领域,也都是一些处在风口上的领域:TMT(科技、媒体和通信)、医疗、文化娱乐等等,这些行业都是未来有可能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组成的重要支柱,虽然辣个雷布斯说只要站在风口上连猪都能飞起来,但是猪被吹偏了方向,公司也有可能从行业先驱变成行业先烈。
面对创业所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创业者往往选择了抱团取暖,因此可以看到市市场中一些比较好的创业公司基本上都是由一批有实力的创业者组建起来的。创业团队,是这个初创公司生存的根本和最宝贵的财富,而创始人则是他们的核心和灵魂。
在我有限的经历中,这些创始人给我留了这么一些“标签化”的印象:富有激情、创造力、以及因聪明而散发出来的个人魅力;没错,他们可能是一群令人看不懂但是又不得不佩服的人群,都说现在国内创业维艰,创业者成功不但要看天时地利人和,还要警惕巨头们的虎视眈眈以及汹涌而来的资本寒冬。在未知的巨浪面前,创始人作为整个公司的船长,不仅需要能够稳妥地掌舵和运营,还需要能够透过巨浪和暴风雨,看到彼岸的曙光。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经某次演讲上说了这么一段话:“我希望等我离开这个世界时候,我的墓志铭一定刻上一句话:他一生与年轻相伴。如果那一天只有一个人来看我,我希望这个人不是徐小平,而是一个年轻人。”
未来世界一定是属于年轻人的,而未来的中国经济也一定是属于一批又一批先赴后继的中国创业者们的。
ps:当时写的时候是一气呵成的,之前也没有想过要怎么写,所以总体上观点和看法会比较浅显和片面,先入为主的想法真的是要不得的。
仔细分析下来,国内的创业者们更多的可能是默默无闻,但能在自己领域用心耕耘的一群人,涉足更多还是传统行业,这是当下资本所不太青睐的方向。这一群创业者可能也是人们关注的盲点,他们留给社会和大众的背影是模糊的,其诉求和声音往往也淹没在茫茫人海里,反而需要我们去反思和深入挖掘(好像忽然找到了毕业论文的方向!)。
我发现最近自己在不断打自己的脸,可能是觉得自己打总比别人打要舒服一点。就像产品需要不断迭代一样,人的看法也需要不断刷新和“被刷新”,这也是我能想到的面对不确定性的唯一方法,虽然过程有点痛苦。时隔四年,终于能够理解当初高中政治里一句万金油套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一点儿皮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