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一个公益从业者的群里看到有同行推荐一本书:《中国改变——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
本书生动地回顾了从1915年开始,在历经十年的调研筹备后,洛克菲勒基金会最终确认了通过“科学主义”来“改变中国”的在华项目宗旨,并以扶持“现代医学”这一领域为具体切入点,逐步扶持建立起了被称为“洛克菲勒基金会王冠上闪光的宝石”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历史进程,之后本书描述了北京协和医院在经历了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和妥协后,其开始逐步考虑结合中国国情并尝试将项目宗旨从原有的发展精英教育转变为支持乡村综合发展的定县模式的转变历程,最后,在本书的结尾,该书将落脚点放在了洛克菲菲勒基金会因时局因素退出中国,之后在解放之后又重新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外国非政府组织的历史新纪元。本书在描述这一段洛克菲勒基金会尝试“改变中国”的百年史中,始终围绕着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西医的社会医学史和美国基金会的发展史两大主题,试图从进步主义,科学医学等大思潮中探索NGO在促进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看了一下书的简介和章节,有我所感兴趣的三个话题:
1)一个外国的慈善组织是如何进入中国,并且在中西文化冲突过程中是如何进行工作和管理的
2)晏阳初的甘肃定县乡村建设模式是怎样产生和进行的
3)作为一个外国的基金会,在重新进入新中国后,是如何看待和处理与中国政府的关系的
于是便买了一本,于近期拜读。
我的工作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乡村建设运动亦有同工之处,看到书中所写的半个世纪前的一个基金会的工作历程,往往能在自身现时的工作中找到映照之处,沿着先贤的足迹,常常心有戚戚。
同时附上以郭氏基金会为研究对象所写的另一本书——《理想主义与现实改造》。